教好书 育好人 当个好教师
——武汉市钢城五中老师潘根林参评“武汉好人”事迹材料
“教好书,育好人,当个好教师——这是我对所有关心过我、关心着我的人们,能做到的、最真挚的、最好的回馈。”
“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走下讲坛,一天也没有,病情凶险时如此,现在也如此,以后也是。”
“我坚守在课堂上,因为我的根在这里。”
“趁还看得见,多干点。”
“墨镜老师”的潘根林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棱角分明的脸,显示着刚毅的神情;因为眼睛畏风、畏光,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更增几分儒雅。他的思维敏锐,语言幽默,很难让人觉察到他竟然是个右眼失明、左眼视力每况愈下的病人。只有半头的白发在不经意点醒着人们去品读这个44岁男子的沧桑和执著。
16年前,26岁潘老师已经成为教学的骨干、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正当踌躇满志、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疾成病,患上了“视网膜脱离”,不久后右眼失明,左眼的视力也严重受损,并且还不时发作,畏风畏光,只好戴着墨镜。2006年起,左眼又出现黄斑变性,视力持续下降。到目前为止,潘老师前后共住院6次,大小手术做了10次,右眼连光感也基本没有了,左眼视力只剩下0.6,双目完全失明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面对如此困厄的生活,潘根林老师的脸上却见不到一丝悲苦,相反,他人与之相谈时,只觉得如沐春风,如临煦日。不管外界诱惑有多少,不管生源状况有多复杂,不管工作压力有多沉重,不管生活条件有多艰辛,他坚持并坚守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始终如一的把本职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一种洞彻之后的抉择,也是他教育生命的本色出演,更是他教育真情的自然流露。
学生学习中出现了问题,他总是在课间或学生休息的时候,把学生请到办公室当面辅导,或走进教室对他们予以点拨,有时点拨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学生对他是又爱又恨,不敢也不忍对数学学科有丝毫的懈怠。为防止视力恶化,潘老师在生活中尽量避免用眼量过大的一切事务。但只要是与学生有关的,他就不觉的忘记了自己。上课时,他眯着眼睛板书,留在黑板上的是提纲挈领、脉络分明、字迹工整的解题思路。批改作业时,他的眼镜几乎贴在学生作业本上,勾叉圈点,一丝不苟订正学生的错误。为了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状况,改进教学,潘老师不但多次请求参加有害视力的网上阅卷,而且主动批改最能反映学生思维但伤眼也最为严重的综合题。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他多次在预约好到医院检查治疗的当天,叫妻子提前赶去挂号排队,自己上完课再赶过去;诊断完毕,自己先回校赶上后一节课,而把排队缴费、拿药的任务再次甩给妻子。当眼睛疲劳而产生的胀痛令他实在不能忍受时,他就以耳代眼,以听代看,非常规的开展工作,比如,辅导学生时,他让学生念题,述说解题思路,然后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功底和扎实的教学技艺,闭着眼睛给予评判和点拨……为了让潘老师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学校也曾反复劝说潘老师,暂时调整他的工作岗位,让他担任了教工阅览室的管理工作。可是一待病情稍稍稳定,潘老师就坚决申请回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学校领导只好硬性将他的教学班减去一个,只让他带自己当班主任的班上的课。为了尽量减少住院对工作的冲击,每次手术后,医生建议他至少休息一周,他却选择不休或少休,他心里只是惦记着学生。在和武汉教育电视台记者交谈时,他曾坦露心迹:“我是非常珍惜教学生活的,觉得站在讲台上,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如果哪一天不行了,连书都教不了了,那肯定是非常失落的。”学生,是他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所在。
多年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他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学形成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去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因为骑车或乘车的震动会加重他的眼病,他就坚持利用双休日,徒步进行家访,每天回到家里都是筋疲力尽,但他觉得值。正因为如此,他带的班班风纯正、学风浓厚。他所任班主任的各届班级,都无一例外地被评为过市级或区级“优秀班集体”;他本人也年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班主任”。 2008年,他带了一个“草根班”,这个班的学生,习惯不好,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缺乏家教。面对这样的一批学生,他没有抱怨,而是咬紧牙关,不言放弃,用信念来坚守,靠苦斗去坚持。整整三个春秋,潘老师每天比学生到校早,回家迟;中午也泡在办公室,约见家长,为全班学生建立、完善他们的成长档案。整整三个春秋,他坚持地毯式家访,无论这名学生居住何地,无一遗漏。整整三个春秋,他和任课老师,坚持对学生“会诊”,利用课外时间义务培优、提高或补差。整整三个春秋,为了让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上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他勤于钻研解题规律和技巧,常常一坐就是半夜。三年拼下来, 2011年中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90%的学生上了普通高中,其中1/3强的学生升入省级示范;他本人所教的数学单科,学生中考平均分达96分,优秀率近70%。还有一名学生的总分,名列青山区4000多名考生中的第18位。在2014年高三年级二月调考中,从他班上升入武钢三中的学生孙宇成、石俊奇分别名列青山区第二、第三十四名。学生对他既有教育上的感恩,也有思想上的收益,每年总有很多往届的学生回校探望他。
作为一名教师和教研组长,他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业务追求,成了学校公认的大师,是老师们的一面旗帜。潘老师经常戏说:“平常看数学,就是一种休闲。看一个题,记在脑中,可以想很久,不怎么费眼,但又有收获。” 他不但重视课内的实效,还注重课外的落实,每次授课,他都要精心设计,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标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正因为他对专业知识的执著,才有他教学艺术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为了提高全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他团结和带领全校数学老师,执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了解初中数学教学教研前沿信息,把握发展趋势。作为高级教师,他热情对年轻教师传、帮、带。他积极配合学校组织每年的“课内比教学”,带领着听课小组推门听课和课后评课。他带头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并把自己的意见与老师们交流,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总是毫无保留的与他们分享多年的心得体会,为此,学校还特意成立了“潘根林个人工作室”。连续几年,我校年轻数学教师成长很快,每次他们要外出比赛,他都是从头到尾的全程予以指导,今年林童林老师获得了武汉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潘老师就帮助他进行了设计和磨课,不断的帮他纠正在磨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现在,数学组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每次考试,在我校各个学科中排名靠前,也连续获得了学校授予的优秀教研组称号。2013年,潘根林老师获得“青山区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他的徒弟林童林老师获得“青山区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潘根林老师孩子今年才12岁,妻子无固定工作。18年来,为治疗眼疾,自理的费用已经高达十几万元,导致生活非常困难。在众多同事住进宽敞新房的时候,他全家还只能蜗居在租来的一室一厅里。房子太旧,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他决定适当装修一下。可手头没钱,他们夫妻俩就全部自己动手,哪怕是在墙上打洞装窗式空调这样的重活也不例外。家庭的困难,使潘老师女儿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稍贵重一些的玩具。潘老师业余时间中,“充电”之余,尽可能多地陪女儿玩耍,做亲子游戏,以弥补上这一缺憾。平等的交流,精心的诱导,人格的感召,使潘老师在女儿心中,既是慈父,也是良师,还是无话不谈的亲密朋友。当她向他人提及父亲时,她总是一副很骄傲的样子,“我老爸……”。对于妻子,潘老师是百感交集。无论怎么困难,他都坚持首先确保每月给妻子买一份养老保险,以最大限度地解除妻子的后顾之忧。贤惠的妻子对潘老师百般照顾,家务事基本不让潘老师沾手,让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做他自己认为至关重要的事业。妻子没有稳定的收入,年纪大了,又怎么办?生活的磨难,让他过早地熬白了头发。
成就自己本已不易,成就别人更加不易,成就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根林老师做到了。他以渐渐失去视力的代价,给学生迷茫和蒙昧的心灵送去光明,让他们洞察人间世界,科学万象;在浮华、喧闹、多元价值观的社会里,默默承受顽疾、贫困、人到中年的多重压力,平静、从容地生活,忘我而精彩地工作着,默默地为莘莘学子美好幸福的未来生活奠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潘根林老师对“武汉教育”最好的诠释。
潘根林,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实在的人,也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好人。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