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在初二年级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一学期以来积极主动的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乐此不疲。她就是初二(4)班班主任吴莉老师。
2012年10月,武汉市教育局、青山区教育局领导到我校调研小班化教学方面的工作。学校展示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吴莉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就平时教学的情况谈了很多感想,得到专家和领导的肯定。本学期一开学,任校长提出启动学校小班化教学研究,将小班化教学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当时吴莉老师就积极主动提出想加入小班化教学课题组的想法。今年2月份小班化教学试点正式确定在初二年级,小班化教学进入探索实践阶段。吴莉老师将她的想法变成了行动。
2013年3月22号,吴莉老师在初二(4)班上了一堂小班化教学的语文课《月迹》,转变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目标将课程设计成难度逐渐攀升由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的各个小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 课后办公室的闲聊中吴莉老师深切感叹:“学生比以前主动多了,胡苗同学以前从不回答问题,这节课上好积极”,从她幸福的笑容之中我们看到了:她尝到了小班化教学的甜头。后来她又积极向教科室杨主任要了很多关于小班化教学的资料。并按照学校的要求,经常记录课后心得,每月记录反思体会,在办公室中经常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2013年4月10号下午第二节课,吴莉老师继《月迹》之后以《与朱元思书》为题再次探寻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规律。本节研讨课按照学校关于小班化课堂教学第三次推进会的安排和布置,严格按照任务单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课前下发了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梳理任务,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也让校领导和同行看到了小班化教学的影子。
如果说前两次研讨课是尝试,那么后来吴莉老师可以说真正感受到了小班化研究给她带来快乐感和成就感,在接下来两个月中吴莉老师更是把每一节语文课当做试验课,经常一个人自觉主动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教学研究对于她来说已经不是一种外来强加的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为了迎接局视导,展现我校良好教学研究氛围和成果,吴老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为了上好课,在办公室她经常和两们黄老师一起商量怎样把课上好,怎样让学生积极展开 “讨论”和“对话”。 把自己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和大家一起讨论。无形之中带领大家开展课例研究。潜移默化之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吴莉老师大胆探索小班化教学正是在带领我们发现和揭示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最真实、最有意义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是个长期性的常规工作,任重道远,须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吴老师凭着对教育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毫不松懈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坚信,她一定能和同行们一起打造小班化教学新的辉煌。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